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疾控局综合司联合印发了《关于科学保护儿童远视储备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过分年龄段管控、加强眼健康检查、视力监测预警等系统性措施,推动近视防控关口前移,旨在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
《通知》明确:“远视储备量下降,是近视发生的早期信号,儿童远视储备量不在正常范围内可能存在近视隐患。切实保护好儿童正常的远视储备量,防止过快消耗,能够有效预防儿童近视发生。”这一要求,将一个相对专业的眼科概念——“远视储备”,推向了公众的视野,并将其提升至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核心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在直指儿童青少年近视低龄化、高发化等严峻现状的同时,还为政府、学校、医疗机构、家庭等各方明确了行动方向,这对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近视防控关键方向
细看《通知》,其核心要求可以概括为认知和行动两个层面。
在认知层面,《通知》明确指出:“远视储备量下降,是近视发生的早期信号,儿童远视储备量不在正常范围内可能存在近视隐患。切实保护好儿童正常的远视储备量,防止过快消耗,能够有效预防儿童近视发生”。这种以国家部委文件形式的定性,将“远视储备”正式确立为近视防控的“前哨指标”。
在行动层面,《通知》围绕“科学保护儿童远视储备”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要求,构建起多维度的防控体系。
首先,是明确分年龄段综合施策。《通知》提到,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科学开展近视防控工作;帮助家长和儿童掌握科学用眼知识,改变不良用眼行为,防控近视发生;各地卫生健康、疾控行政部门按职责加强专业指导,推广适宜技术,对远视储备量不足的儿童进行分类管理和干预。
其次,是强化视力监测与预警管理。《通知》要求,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指导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0-6岁儿童眼健康检查结果的评估,建立儿童眼健康电子档案;支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统一的眼健康管理监测平台,动态管理视力检查结果和相关数据,加强指标分析,强化预警预判。
最后,是推动家校协同防控,深化专业科普宣教。《通知》明确家长要以身作则,减少在儿童面前使用电子产品,尤其在寒暑假要控制儿童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创造良好的家庭视觉环境,及时调整儿童学习用桌椅高度;各地教育、卫生健康、疾控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统筹妇幼保健机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近视防控专家资源开展科普宣传,提升近视防控知识科普的科学性、专业性;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做好校医培训,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导医疗机构提供培训师资。
《通知》背后:远视储备告急,近视防控刻不容缓
为何国家要如此强调“远视储备”?这背后,源于当前儿童远视储备消耗过快的严峻现实,以及远视储备对近视预防的关键作用。
远视储备,是儿童眼球尚未发育完全时,存在的生理性远视度数,可以被视为孩子视力账户里的一笔“天然存款”。正常情况下,孩子出生时眼球较短,带有一定的远视度数。随着孩子的成长,眼球逐渐发育,远视度数会缓慢降低,最终过渡到正视状态,这个过程被称为“正视化”(视力正常)。
远视储备的存在,能有效抵消日常近距离用眼带来的负荷。可一旦这笔“存款”被提前消耗殆尽,眼球就可能因失去缓冲而过快增长,近视便随之而来。

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却正在加速这笔“存款”的消耗。比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看书、使用电子产品)、每天有效户外活动不足(少于2小时)、不良的用眼习惯(如趴着写字)以及遗传因素,都有可能提前透支孩子的远视储备。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消耗是渐进且隐匿的。根据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宣讲团开展的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不同阶段防控指引研究,不同年龄段有着对应的正常远视储备范围(详见下图),当孩子的储备值低于同龄人正常范围的下限时,就亮起了近视的“预警红灯”。

多方协同:聚合力,构建全方位近视防控网络
保护儿童的远视储备,绝非家庭单打独斗所能完成,它需要政府、学校、医疗机构乃至全社会形成合力,构建全方位近视防控网络。
政府与卫健部门担任“设计者”与“管理者”角色。正如《通知》所强调的,要精准实施预警管理,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儿童眼健康电子档案,对远视储备消耗过快的儿童及时指导干预。同时,建立统一的眼健康管理监测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强化预警预判。
学校是近视防控工作的“主阵地”。这需要学校将视力筛查落到实处,对视力指标异常或有近视高危因素的儿童青少年实施重点干预,并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接受进一步检查。此外,推动家校协同,创造良好的校园视觉环境,保证学生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也是学校的重要责任。
专业医疗机构则是“最终防线”。这不仅要求眼科医疗机构提供规范的医学验光、眼轴测量等专业检查,更要承担起科普教育、个性化方案制定以及复杂病例诊疗的重任。普通视力检查无法准确判断远视储备数据,必须由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通过医学验光等手段进行精确评估。
响应政策:提供科学支撑,保护孩子远视储备
作为规模覆盖全球的眼科医疗集团,爱尔眼科正成为我国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一股重要力量。不管是理念倡导、服务体系与设备保障,还是提供近视预防方案,爱尔眼科全面响应《通知》,为孩子的远视储备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提及理念倡导,爱尔眼科在长年倡导公众践行“呵护眼健康,一年一眼检”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呼吁家长关注孩子近视发展四个阶段,做好近视管理“四查一建档”,千万别等孩子“看不清了”才开始补救!
比如,还没近视做预防,要查“远视储备”;疑似近视做鉴别,要查“真假近视”;已经近视做控制,要查成为高度近视的风险;高度近视做补救,要查高度近视并发症。至于“一建档”,则是指为孩子建立完整的屈光发育档案,详细记录每次检查的数据,包括视力、远视储备、眼轴长度等,通过动态了解、追踪孩子的眼睛情况,做好从预防到控制的全过程近视管理。
在服务体系与设备保障上,爱尔眼科构建了全周期眼健康管理模式,并研制了可进行高精度大范围视网膜光学检测的“广域视网膜屈光度测量仪(VPR)”,它既能实现个性化地选择不同的矫正方式,也能根据孩子周边屈光情况来对其选择的近视防控方法提前做效果的预测。目前,该设备已获得“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分类界定。
至于近视预防方案,爱尔眼科于2024年6月推出的“小青葵”,是科技赋能近视预防的典型代表。它由“多区正向离焦镜片”和“用眼行为管理智能镜架”两部分构成,旨在“管住眼轴增长,管好用眼习惯”。
“小青葵”的镜片包含了中央直径约11毫米的平光区域,以及周边540个独立岛形设计的+3.50D的微透镜形成的正向离焦区域。而用眼行为管理智能镜架,能精准监测影响孩子近视发生和发展中的阅读时长、阅读距离、阅读角度、阅读环境光强与户外活动时间。通过记录全天候的用眼行为数据,分析近视风险因素,帮助眼科医生制定出个性化、科学化的近视防控方案。
据悉,“小青葵”通过“用眼行为管理智能镜架”数据采取个性化行为干预,又辅以离焦光学镜片有效改善“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共同抑制眼轴过快增长,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预防提供全方位科学保障。
家长行动:做好孩子近视防控“守门人”
家长作为孩子近视防控的“守门人”,除了遵循“20-20-20”法则(每20分钟看20英尺外的物体20秒)来控制孩子的近距离用眼时间外,还要确保孩子每天有效户外活动≥2小时,因为自然光能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有效延缓近视。
此外,家长要监督孩子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握笔的指尖离笔尖一寸(3.3厘米),胸部离桌子一拳(6-7厘米),书本离眼一尺(33厘米),并保证读写环境光照充足(桌面平均照度不低于300勒克斯)。同时,保证孩子睡眠充足(小学生每天≥9小时)和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叶黄素和维生素A的食物,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年满3岁,家长应带孩子到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并每3-6个月进行一次定期检查。这并非可有可无,因为普通的视力筛查无法准确测量远视储备,更无法评估眼轴长度等关键参数。而专业的医学验光,能结合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数据,精准判断孩子的视力发育轨迹,及时发现远视储备的异常消耗,从而抓住宝贵的干预期。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远视储备告急或已出现近视迹象时,切勿病急乱投医或寄希望于所谓的近视防控“神器”,而是及时咨询专业眼科医生,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科学的防控措施,无论是行为干预、光学矫正还是其他治疗方案,都应基于严谨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方案。
《通知》的发布,吹响了全社会共同守护儿童远视储备的集结号。唯有政府、学校、医疗机构与家庭凝聚共识、协同行动,将科学防控理念转化为实际举措,才能真正为孩子们守住这份宝贵的“光明存款”,让他们拥有一个清晰、明亮的未来。





